我的这一年|值得
存在和价值最终是要统一的。
《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这正如天地运行,四时阴阳消息一样,或阳长而阴消,或者阴盛而阳衰,方能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交替。
乾道即天道,指天时气候变化的法则。遏恶扬善(大有卦《象传》),即遏止邪恶,发扬善道。为切实实现此种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易传》还对贤人君子,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基本原则。参考文献: [1]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济南:齐鲁书社,1979. [2]朱熹. 周易本义[M]. 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3]廖名春. 帛书易传初探[M]. 台北:文史出版社,1998. [4]王夫之. 周易外传[M]. 船山全书[Z]. 长沙:岳麓书社,1989. [5]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M]. 船山全书[Z]. 长沙:岳麓书社,1989. [6]张载. 横渠易说[M]. 张载集[Z]. 北京:中华书局,1978. [7]张载. 经学理窟[M]. 张载集[Z]. 北京:中华书局,1978. [8]黎德靖. 朱子语类[Z].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孔颖达. 周易正义[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程颐. 伊川易传[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原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6期。意思是说,圣人掌握了《周易》的法则,其德行就可以与天地、日月、四时的变化相一致。
君子以同而异(睽卦《象传》),和而不同。因此,《易传》对圣王自身的修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主要包括:惩忿窒欲(损卦《象传》),迁善改过(益卦)。参见《朱子语类》卷6,载《朱子全书 》(修订本)第14册,第245页。
为人子女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于是油然而生孝敬之心,因此子女的孝乃是对父母之慈的回应。我们知道,仁体孝用论是基于仁为天命之性这一观点而提出的,但在程朱那里,仁为天命之性观点的基础是仁为天地之心。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721页。此是以实理见之于用,故便有感通底道理?曰:‘不是以实理去见之于用,只是既有其实,便自能感动得人也。
这一点也是不难想到的。27马一浮: 《复性书院讲录》,载吴光主编《马一浮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第202页。
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复甚焉。可见,从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是性与道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朱子明确以体用论仁与孝悌,即认为仁是体,孝悌是用:论性,则仁是孝悌之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但是我们也得特别注意,我们的先贤是用一套用自己的学术术语或科目,来表达中华民族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
其实,西方哲学并不具人类普遍哲学的身份,所以,对西方哲学的简单类比并不能完全让中国的玄学、理学就轻易地获得一种人类普遍哲学的意义,当代学界并不满意近代以西方哲学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哲学,这种研究模式使中国哲学学科缺少中国文化的特色。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个基本前题,即哲学是人类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它本是人类各民族的一种普遍性精神现象,表达出人类的普遍性精神需求。注:本文是作者由新星出版社2015年04月出版的《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中国哲学建构历程片论》一书的自序。所以,我将这些论著汇集出版时,命名《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中国哲学建构历程片论》。
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前的哲学突破时,就开始形成独立的哲学思考。故而,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诠释经典时而建构义理,总是与他的自我体认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种的固定学术形态(如诸子学、玄学、理学),而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这本论文集的第一辑主要涉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后面四辑论文,则是中国哲学历史建构的探讨,涉及的时段主要有先秦、魏晋、宋明、晚清四个阶段。
我们急切希望自己的道学、经学、玄学、理学获得一种人类普遍哲学的身份,如是开始了参照和类比西方哲学模式的中国哲学的重建。上述看法,只是我个人对中国哲学学科的一点浅见。所以说,中国哲学既存在于中国学术文化的脉络中,又表达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性哲学精神。我认为,中国哲人通过经典诠释、义理体认而建立的理论体系,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得中国哲学是一门既有人类哲学普遍性、又有中国文化特殊性的知识体系。譬如,孔子对《五经》的整理和诠释,王弼对《周易》、《论语》、《老子》的诠释,朱熹对《周易》、《诗经》《四书》的诠释,奠定他们作为哲学家地位的正是这些对古代经典的重新注释。我们相信,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应该是一种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积极参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哲学建构活动。
古代中国的哲学传统更为关注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实践与操作程序,而并不特别在意知识应如何认识宇宙世界的存在和本质,中国哲学传统的着重点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人应该怎样。但也不是回归传统的玄学、道学、理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这些传统学术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更是早已经存在,勿须我们重建。
古代中国人建构哲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不是那个独立于人的宇宙存在,关注点也不是世界的普遍本质与规律,他们的思想出发点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其哲学关注点是人的参赞宇宙进程的实践活动。王阳明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到并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工夫论,故而才有心即理的本体诠释。
先秦诸子既是六经的诠释者,又是中国哲学经典的创造者,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思潮中均产生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思想创新的哲学家,但是,他们的思想创新并不体现独立撰写自己的理论著作,而是从事经典的注释。经典诠释既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的文化特殊性,又是中国哲学能够实现历史建构的根本途径。
譬如,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哲学形上学,并不是建立在我思故我在的逻辑思辨的基础之上,而是他在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的实践工夫中体认出来的。那么,作为5000年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其历史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哲学的独特形态就一直处在具有内在理路的历史建构过程中,产生了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等等。我在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一些看法。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典诠释 义理体认 。他们曾经以道学、玄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身心之学、理学等等学术科目,命名今天所谓的中国哲学。
全书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义理体认的研究,以探讨中国哲学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涉及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应该如何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积极参入全球化文化交流等问题。那么,这种中国哲学具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呢?它又是如何在历史中建构起来的呢? 首先,是经典诠释。
他们是通过诠释经典,最终建构出义理之学、玄学、理学的哲学体系。只是到了近百年,原本具有内在理路而独立发展的诸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因为与西方的哲学相遇,故而有了一个让中国传统的道学、经学、玄学、理学与西方哲学作比较的机会。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创造并不体现独立撰写自己的哲学著作,而是从事经典诠释的工作。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通常认为只有百年历史,在当代还受到身份合法性的怀疑。多年来,我写下一些关于中国哲学的文字,主要是关于中国哲人的经典诠释、义理体认,以及通过这种方式从事中国哲学的历史建构。第一,中国哲学是一门既具有人类哲学普遍性、又有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学科
只是到了近百年,原本具有内在理路而独立发展的诸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因为与西方的哲学相遇,故而有了一个让中国传统的道学、经学、玄学、理学与西方哲学作比较的机会。古代中国人建构哲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不是那个独立于人的宇宙存在,关注点也不是世界的普遍本质与规律,他们的思想出发点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其哲学关注点是人的参赞宇宙进程的实践活动。
所以,我将这些论著汇集出版时,命名《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中国哲学建构历程片论》。那么,这种中国哲学具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呢?它又是如何在历史中建构起来的呢? 首先,是经典诠释。
古代中国的哲学传统更为关注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实践与操作程序,而并不特别在意知识应如何认识宇宙世界的存在和本质,中国哲学传统的着重点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人应该怎样。但也不是回归传统的玄学、道学、理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这些传统学术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更是早已经存在,勿须我们重建。